生成式AI(Generative AI)正迅速改變企業的營運模式,也帶來前所未有的資安風險。從 ChatGPT、Gemini、Claude 到內建 Copilot 的 Microsoft 365,每個員工手上都握著一把「AI瑞士刀」,幫助快速寫文案、做簡報、寫程式……甚至「寫攻擊程式」。
在這波技術浪潮中,CISO(資安長)不再只是防火牆的守門人,而是企業生成式AI風險治理的關鍵角色。
問題來了:生成式AI的資安挑戰,究竟和傳統IT資安有何不同?
CISO 又該從哪些角度切入部署防線?
以下我們拆解三大生成式AI資安趨勢,並附上實務建議,讓你面對這場資訊革命,不怕也不慌。
生成式AI讓文字、語音、影像造假技術門檻大幅降低。駭客不再需要手動寫釣魚信,現在只要丟幾行 prompt,GPT 就能幫你寫出逼真的假總經理來信。甚至 Deepfake 技術已經進化到能生成「假的 Zoom 會議畫面」或「AI複製人聲」來做詐騙!
🔍 為什麼這值得CISO重視?
因為社交工程攻擊正從「騙得巧」轉為「騙得像」,加上生成內容速度極快、量體極大,資安團隊必須重新設計偵測與回應機制。
✅ 建議行動:
導入具備 AI 偵測能力的 Email Security、反詐騙平台(如 Abnormal、Proofpoint)
教育員工「不信文字,要驗來源」的新識讀能力
落實多因素認證(MFA),降低憑證洩露後的損害
你知道,有些企業的機密資料,不是被駭掉的,而是自己「生成出來」的嗎?
在企業內部大量使用生成式AI時,會遇到這幾種風險場景:
員工輸入機密資料給 ChatGPT 幫忙修改企劃 → 資料被第三方模型記憶
模型產出內容中,意外「合成」了錯誤數據或不實資訊
自動化工具(如 Copilot)幫員工產出 Excel 報表時,內容帶有敏感資訊卻未經標示
這些風險,統稱為 內容風險(Content Security Risk),不只是技術問題,更是治理問題。
✅ 建議行動:
建立 AI 使用政策,區分「允許輸入內容」與「禁止輸入內容」類別
對 AI 生成文件進行分類與標籤(如自動加入 Confidential、Internal Use 等水印)
導入 DLP(Data Loss Prevention)與 CASB(Cloud Access Security Broker)監控 AI 工具的使用情境
📌 延伸思考:企業是否該建立一個「生成式AI內容審查流程」?讓關鍵資料在自動生成後仍需經過人審核?
CISO 過去關注的是「人」、「設備」與「系統」的資安,但現在還要加一項:模型(Model)與其供應鏈(Supply Chain)。
當企業內部導入第三方模型或微調開源模型(如Llama 3、Mistral、Mixtral),這些模型的來源、訓練資料、安全性、授權問題,都可能成為攻擊入口或合規地雷。
例如:
模型來源不明,可能含有後門程式
訓練資料帶有惡意資料注入(Data Poisoning),導致模型輸出異常行為
模型授權使用範圍不明,涉及法律風險
✅ 建議行動:
實施 Model Risk Management(MRM) 流程,評估每個模型的風險指標
將 AI 模型納入 SBOM(Software Bill of Materials)範圍,掌握其依賴與更新紀錄
對模型供應商進行資安評估,確保其遵循產業最佳實務(如 ISO 27001, SOC 2)
📢 越來越多國際法規也正在盯上這塊,例如歐盟的《AI Act》,就明定高風險模型需要有明確文件記錄、風險控制與透明機制。CISO 必須為模型治理提早布局!
生成式AI不僅是科技浪潮,更是企業營運模式的大轉變。資安團隊若只扮演「風險控管」角色,將無法應對未來的挑戰。CISO 要從技術守門員,轉型為 AI 創新治理的設計者。
從:
防止假內容攻擊
管理生成內容風險
到治理模型供應鏈
每一項都是 AI 時代不可忽視的核心風險,也是一場資訊安全的新考驗。
💡 建議企業成立「AI風險治理小組」,由資安、法務、IT、營運等跨部門組成,從策略、政策、到執行,共同打造安全、可控、合規的 AI 環境。
下一篇我們將深入解析:
「資料才是新石油,AI讓資料暴露風險倍增?企業該怎麼做?」
敬請鎖定!